互聯網靈魂不會變
2015年 / 01月28日
自認技術“極客”的李彥宏,最近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透露:他和百度的工程師共同擁有一個叫“對象識別方法和裝置”的專利。這個面向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專利技術,目標是讓用戶和搜索引擎更自然地溝通,未來的搜索將更加智能,不再只是按關鍵詞猜測用戶的搜索需求,而是幫助用戶整理思維過程,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。
這是李彥宏的第二個專利,被認為極具前景甚至可能帶來下一個千億美元。理由是,除去運氣成分和商業模式的成功,李彥宏早期的“超鏈分析”技術專利,被認為鎖定了百度今天800億美元的規模,“這是當初做技術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的”。
技術始終是互聯網發展的“超級引擎”,百度只是一個例子。中國第一個全國性互聯網——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(CERNET)也是技術推動的典型。20余年發展,3萬公里光纖,100G主干網帶寬,接入高校2000多所,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學術互聯網……CERNET的發展,有點類似中國互聯網技術的創新發展史,其發展過程進一步驗證,不斷的技術創新才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不竭動力,也是造就中國互聯網大國的基礎。
可以說,互聯網的靈魂始終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,技術創新永遠是互聯網發展的原動力?;ヂ摼W的發展是需求牽引,但沒有技術則根本無法觸發出新的應用。網絡接入傳輸速度的突飛猛進,是之前“做夢也想不到的”;電子郵件、瀏覽器、搜索引擎,以及即時通訊工具和社交工具,讓時間變成了“碎片”。無論是看不見卻為互聯網“撐腰”的網絡底層核心技術和默默無聞的科學家,還是始終被大眾熱捧的技術產品與風云人物,都在不同層面的技術領域不斷擦亮著互聯網的創新引擎。
技術的積累,也意味著后來居上和搶得先機。不重視技術創新和積累,不提前布局,可能就被掀個人仰馬翻。如同李彥宏所說,技術在量變時你不在乎,質變時你就會覺得很突然。一旦量變積累到質變時,可能已被打得措手不及。目前看,中國互聯網規模有了,但就技術積累和領先程度而言,不僅不是互聯網強國,連大國的稱號還無法完全名副其實。在互聯網技術標準貢獻率和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云計算等原創概念方面,我們仍是跟隨者。
跟在別人后面,永遠都沒有機會超越,必須要有勇氣敢于超越。如果在下一代互聯網建設之初,第二代CERNET不選擇純IPv6互聯網技術路線,可能就不會有后來的國際首創。恰恰是敢走一條完全不同于歐美發達國家的技術路線,才讓中國科學家抓住了這次互聯網升級換代的機會,獲得了11項國際互聯網標準,有了發言權。此前的第一代互聯網,僅有一項標準來自中國。顯然,創新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持續動力與關鍵,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,必須在技術上獲得突破、力爭領先。
當然,作為智慧的結晶,技術創新難度極大,具有巨大風險,甚至短期內難見紅利。百度在過去兩年內加大技術投入,使移動互聯網流量上超越了傳統互聯網,而另一邊,企業的利潤率下降明顯。但對李彥宏來說,這其實表明一種決心,他“愿意砸錢、愿意投入,不在乎股價跌一半或更多,一定要把這事做成”,也因為“對技術的信仰”,百度不吝在人工智能、深度學習等長遠技術領域大量投入。因為有這么一個判斷:在移動互聯網時代,技術不是變得不重要了,而是變得更重要了。其實正是兩年的巨大技術投入,使百度經歷了轉型的平穩過渡。
互聯網技術創新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一部分,在互聯網領域,萬眾創新的潮流更為奔涌,科研機構、企業、“極客”、“創客”等各類創新主體的創造潛能亟待更多釋放。創新不易,但對懂技術、對技術有信仰,同時又能放空自己大腦、站在普通用戶角度看問題的創新創造者來說,空間很大,舞臺也很大。在創新大潮的推動下,行穩致遠,互聯網技術強國的夢想有望成真。